應急救護培訓
任何意外傷害事故發生時,把危急病人送達醫院或醫療急救系統到達現場都有一段漫長的等候期。在此期間,病人一旦出現流血不止、呼吸困難甚至心跳停止等癥狀,超過醫學上稱之為“黃金時間”的4-6分鐘,便會延誤最佳急救時間,造成終身殘疾甚至更加嚴重的后果。我國僅交通事故一項,每年的死亡人數就達數萬人。專家分析,如果在交通事故現場,傷者本人或第一目擊者接受過現場救護培訓,通過自救互救,50%以上的生命可以挽回。假如,所有的意外事故現場都有學過現場救護的人員,那么,將有多少生命不會失去,多少家庭遠離悲劇!
紅十字運動起源于戰地救護。開展現場應急救護知識的普及和培訓,增強群眾自救互救能力,既是紅十字會的傳統工作,也是法律賦予紅十字會的一項崇高義務和重要職責。長期以來,我省各級紅十字會面向機關、學校、社區、農村、企事業單位扎實開展現場應急救護培訓,為保護人的生命和健康、保障安全生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近年來頻繁發生的突發重大自然災害和公共安全事件,以及由于交通運輸業日益繁忙,交通事故呈高發態勢,都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意外傷害發生后傷員各時段的死亡率主要在現場,占50%,在救護車送達期間和在醫院內死亡分別占30%和20%。這說明,在專業急救人員到來之前,由應急救護員(第一目擊人)志愿為傷病者提供初級的、現場的緊急人道救護行為,是降低和減少意外傷害中傷殘和死亡率的重要舉措。因此,廣泛深入開展現場應急救護培訓,增強群眾災害預防、逃生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強諸如機動車駕駛人、一線生產工人等高危從業人員、重點人群的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救互救技能,對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家庭幸福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