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區紅十字會在公共場所投放2臺“救命神器”AED
為了加強城市公共安全體系建設,踐行紅十字會保護人的生命與健康的法定宗旨,2018年11月23日,區紅十字會在區行政服務中心、區行政大樓各設置了1臺“救命神器”AED(自動體外除顫儀)。
據統計,心臟猝死在我國平均每年高達54萬例。而心臟猝死的黃金搶救時間僅為4分鐘。AED作為一種便攜式、易操作的醫療急救設備,可為心搏驟停患者進行電除顫,幫助其恢復心律。臨床證明顯示,在心臟停止跳動的4分鐘內,使用AED能大幅度提高救活率。因此,AED被稱為“救命神器”。
此外,AED易學易操作,是可供非專業人士經過培訓就能使用的急救設備。在使用前,施救者首先要判斷患者是否出現無意識、無呼吸、無心跳的狀況,只有在“三無”情況下才可使用AED。AED能夠自動分析患者心率,施救者根據語音提示即可在第一時間施救。
為確保AED在危急時正常發揮作用,區紅十字會針對區政府安保人員、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開展全員應急救護培訓。培訓分10期舉行。授課內容包括應紅十字運動基本知識、應急救護理論學習、心肺復蘇一對一操作指導、AED使用介紹等。
11月22日下午,第一期公益培訓在行政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舉行。浙江省紅十字會一級救護培訓師喻海虹為40多名區政府安保人員、區行政服務中心窗口工作人員上了一堂生動的急救課。
“從理論上講,自動體外除顫器配合上心肺復蘇的操作,可以使呼吸驟停的市民搶救成功率提高4倍。”喻海虹說,當自動體外除顫器在檢測心律的時候,周圍的人不要碰觸病人;病人身上以及周圍的環境是干燥的;不要與金屬接觸;病人身上有明顯的心臟儀器植入的,是不能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
“參加應急救護培訓,既可以增強我們的安全意識,又可以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區政府安保人員李先生說。
區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介紹:“區行政服務中心、區行政大樓人流量較大,設置自動體外除顫器并針對管理人員開展使用培訓,能確保有人發生心臟驟停時,進行及時的搶救,提高生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