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不见久久见中文字幕免费|五月天婷|日韩av综合网站|男倌被各种玉势开菊男男

人道 · 博愛 · 奉獻

紅十字:開啟兩岸交流先河

分享到:

從《金門協議》到歷史性握手

  W020151111587216653388.jpg

1990912日,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簽署《金門協議》

  117日,兩岸領導人習近平和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

  據報道,習馬會后的晚宴,臺灣方面準備了兩瓶珍藏的19909月兩岸紅十字組織簽訂《金門協議》當天出廠的金門高粱酒,以此帶出兩岸交流的典故,強調兩岸交流的源起。

  金門商談,轉瞬廿載,但當年的一些細節至今歷歷在目。回顧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為推動兩岸交流,發展兩岸關系所做的努力,看到今天兩岸關系的大好形勢,令人既感欣喜,又有頗多感觸,最突出的有三點:

  認同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原則,是解決兩岸歷史及現實問題的前提

  “九二共識”是兩岸認可的共同政治基礎。而“金門協議”應該視為“九二共識”的濫觴。

  1990912日,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代表在金門舉行商談,解決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問題,經充分交換意見后,達成協議,即《金門協議》。

  這是1949年以來,雙方分別授權的民間團體簽訂的第一個書面協議;是兩岸民間團體以事務性商談的方式解決兩岸交往中產生的法律事務的第一次;也是最早實踐 “正視現實,建立互信,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新嘗試。

  《金門協議》的簽訂,為兩岸民眾架起了一座人道的橋梁,“金門協議一小步,兩岸關系一大步”。有此碩果,源于大家的一個共同認識:都是中國人,有什么不能通過商談解決呢?

  金門商談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天,其間還遇到了不少棘手的問題,諸如組織名稱、個人稱謂、時間紀元等等,但因為雙方在“一個中國”原則上有共識,即使出現過一些爭執,也很快就得到了妥善解決和處理,從而使《金門協議》順利簽訂。

  堅持相互尊重是正視現實、化解矛盾的鑰匙

  此次習馬會,雙方通過溝通商定,會面使用“兩岸領導人”的身份和名義,互稱“先生”。這是在兩岸政治分歧尚未解決的情況下,按照一個中國原則做出的務實安排,體現了雙方擱置爭議、相互尊重的精神。

  1990年的金門商談,在“人道”原則作為紅十字運動一切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的大前提下,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秉持務實與“雙贏”態度、堅持相互尊重的精神,是《金門協議》得以順利簽訂的重要原因。

  中國人從來比較注重名分,古語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在兩岸紅十字組織的交往中,橫亙在雙方面前最大的難題仍然是名稱問題。雙方都認同一個中國,但內容不同,表述各異,如何在異中求同,既堅持原則,又充分考慮現實,給對方足夠的尊重,的確是一道考驗中國人智慧的難題。

  現在大家已經熟悉的“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這個稱謂,是在金門商談過程中產生并寫進協議中的,得到了雙方的認同并接受。

  商談中出現的另一個問題,是落款時的紀年方法。這個問題在商談中耽擱的時間最長,頗費了一番工夫。究其根本,實質上還是名稱問題的延伸。

  焦點在我方堅持用公元紀年,陳長文(時任臺灣紅十字組織秘書長)則堅持用民國紀年。

  這時,雙方又一次適時實施了“妥協”藝術。陳長文簽名后的時間是:七九、九、十二;韓長林(時任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簽名后的時間是:九○、九、十二。 雙方商定,簽名以下不公開,這就是后來公開的消息中人們看不到簽名落款的原因。

  這是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不傷尊嚴、互相尊重的方案,可以說是“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代表作。

  大力推進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是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途徑

  金門商談前,陳長文來大陸訪問時提議,雙方可以考慮舉辦紅十字青少年冬夏令營,著重介紹中國地理和歷史。隨后,從1994年開始,雙方交替在大陸和臺灣每年舉辦兩岸紅十字青少年冬夏令營。通過這種形式,加深了雙方了解,增進了同胞感情。

  曾有這樣一段佳話:臺灣的孩子聽到大陸廈門的孩子講閩南話,感到親切又好奇,就問:怎么你們也會講我們的話?當廈門的孩子“糾正”說,應該是你們怎么會講我們的話呀。聞此,大家都開心地笑了。

  兩岸紅十字組織就這樣開啟了兩岸交流的先河,從紅十字青少年冬夏令營逐漸擴大至各個領域,比如參與救災、水上救護訓練、紅十字工作者互訪、參與見證遣返等。在互動交流中擴大了雙方的認知,增進了兩岸同胞的情感和福祉。正是,相知無遠近,本是一家親。

  海峽兩岸一分為二的既往歷史,給多少骨肉同胞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傷痛。但是,“度盡劫波兄弟在 相逢一笑泯恩仇”,相信兩岸中國人,一定能在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以自己的聰明智慧鑄造新的輝煌。


紅十字架起跨越海峽的人道橋梁

  《金門協議》的簽訂成為海峽兩岸友好交往的開端。之后,兩岸紅十字組織間的交往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深入,成為溝通兩岸關系的重要渠道。

  為兩岸同胞轉信尋親

  兩岸尋親暨尋人轉信工作,是中國紅十字會對臺交流傳統業務,也是兩岸紅十字組織打通交流接觸渠道的標志性業務。

  上世紀八十年代,海峽兩岸尚不通往來,中國紅十字會首次通過紅十字這一特殊渠道,與臺灣紅十字組織建立聯系,達成共識,為兩岸民眾開展了大規模的尋人轉信工作,使隔絕已久的同胞再一次燃起了尋找親人的希望。多年來,中國紅十字會不斷改善和優化程序,為受助人群提供更加簡潔高效的服務。

  截至目前,歷經30余年愛心傳遞,兩岸紅十字組織共轉寄信件300多萬封,辦理了超過10萬件尋人個案,其中有4萬多個案尋找到了離散親屬。

  根據《金門協議》,自1990年至2014年,兩岸紅十字組織共參與見證了遣返作業228批,總人數達39049人。

  促進兩岸紅十字青少年交流

  青少年是紅十字事業發展的動力,也是兩岸統一的重要力量?!督痖T協議》簽署后,1993年,兩岸紅十字組織成功舉辦了第一屆“海峽兩岸紅十字青少年夏令營”活動,成為兩岸青少年溝通了解、增進友誼的重要平臺。

  此后,兩岸紅十字組織達成合作意愿,雙方每年輪流舉辦豐富多彩的夏(冬)令營活動,內容包括急救培訓、防災減災、志愿服務、青年聯歡、體驗教育、社團交流、技術研習、參觀考察等。截至目前,兩岸已連續舉辦22屆夏(冬)令營,近1000名青少年參加了活動,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3年,兩岸紅十字組織一致同意將執行多年的夏令營提升為兩岸青少年“紅十字人道之旅”項目,每年開展一次,并將其作為重點交流項目列入海峽兩岸三年合作備忘錄。2014年與2015年,兩岸紅十字組織分別在臺灣與福建各舉辦了一期青少年“紅十字人道之旅”活動,雙方共有140人參加交流。

  每逢災害互相救助

  海峽隔不斷,畢竟同胞情。無論哪里發生重大災害,都會牽動著兩岸同胞的心。救災工作中,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密切合作。

  1999921日臺灣大地震發生后,中國紅十字會即向臺灣紅十字組織表達了派人赴臺開展救助、提供救災物資等愿望,并向臺灣紅十字組織捐贈了約332萬美元,用于地震救助。這是兩岸首次在自然災害領域相互支持并嘗試開展合作。

  此后,兩岸紅十字組織在自然災害救援救助領域的合作逐步強化。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助行動,成為兩岸紅十字組織合作開展災害救助的典范。汶川地震發生后,臺灣紅十字組織與中國紅十字會合作,向災區派出了搜救隊及醫療隊開展救助,并捐贈了大量救災物資。為幫助災民早日恢復生活和生產,雙方簽署協議,合作參與川甘陜三省地震災區的重建工作。這次合作,為兩組織合作參與災害救助奠定了基礎。

  2009年臺灣“莫拉克”風災,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2014年云南魯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接連發生,兩岸紅十字組織經受住了一系列重大考驗,充分發揮和展示了紅十字組織的人道力量。

  “紅十字博愛論壇”聯結兩岸

  20116月,第三屆海峽論壇期間,首屆“海峽兩岸紅十字博愛論壇”在廈門舉辦,成為海峽論壇的子論壇。至今,該論壇已成功舉辦五屆,不僅豐富了海峽論壇的內涵,還彰顯了紅十字組織在民間交流工作中的代表性、公益性及首創性。

  論壇集理論研討、經驗交流和實際演練為一體,豐富了兩岸紅十字志愿者救生救護經驗,提高了相互配合能力,探索實踐了兩岸紅十字組織災害互援互助機制,展示了紅十字生命救援特色和職能,受到廣泛關注。通過論壇,兩岸紅十字組織還達成了以福建為重點建立海峽兩岸紅十字水上安全救生員培訓基地、輻射閩浙贛粵魯涉水城市、培訓紅十字水上救生員600名、建立水上救生志愿服務隊28支的合作意向。

  2013年,海峽兩岸紅十字博愛論壇首次入臺交流,進一步推進了與臺灣26個市縣紅十字分支會的對接,對加強交流與合作、促進海峽兩岸紅十字事業共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博愛論壇在閩臺兩地的共同舉辦,進一步提升了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在水上救生、生命搜救、災害互援、志愿服務等方面的合作水平。

  交流合作更加務實深入

  近年來,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間人員交往日益頻繁。從總會到各分會,會領導至工作人員,交往的深度和廣度都在增加。

  應中國紅十字會邀請,今年915日至22日,臺灣紅十字組織會長王清峰一行到訪總會,并赴甘肅、四川對舟曲泥石流、汶川地震及蘆山地震臺灣援建項目進行實地考察。15日,陳竺會長、徐科常務副會長及郝林娜副會長在總會會見了王清峰一行,并就雙方交流合作深入交換了意見。

  此前,中國紅十字會原會長彭珮云于2009年訪問了臺灣紅十字組織;2011年,時任會長華建敏赴臺參加了“莫拉克”臺風中國紅十字會援建項目捐贈活動。臺灣紅十字組織原會長徐亨、陳長文也曾多次到大陸訪問。

  雙方通過人員交往,加深了相互了解,并為兩組織更好地開展合作創造了條件。同時,在自然災害救援、救助和業務交流過程中,兩岸紅十字組織也不斷開啟新的合作領域,根據各自特長,開展合作項目。

  水上安全員救護培訓是臺灣紅十字組織的強項。2007年,兩岸紅十字組織合作,根據大陸實際情況,在廣東省成立培訓基地,開展水上安全員培訓項目。2008年,兩組織在廣東合作項目的基礎上,又在福建省建立了培訓基地。該項目將逐步推向有條件的省份,以使更多安全員得到培訓,使更多生命得到保護。2010年廣州亞運會期間,中國紅十字會與臺灣紅十字組織合作,派員為亞運會水上競賽項目提供了救護保障。雙方的合作獲得了廣泛社會贊譽。

  20138月,兩岸紅十字組織共同簽署了“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民間交流及水上救援培訓合作備忘錄”,涉及培養兩岸水上安全救生員隊伍建設、青少年“紅十字人道之旅”交流活動、兩岸紅十字社區志愿服務交流和兩岸紅十字博愛論壇等四大版塊的交流合作。在保持兩岸青年開展交流活動的同時,明確了開展兩岸志愿者及社區工作者的交流。

  中國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努力爭取更多臺灣民眾參與到兩岸的交流中,接觸大陸,了解大陸,了解中國紅十字會,增進兩岸基層民眾的相互認識和友誼。

  

    

    歷史回顧

  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早期往來

  198711月,臺灣當局迫于內外壓力,開放臺灣民眾赴祖國大陸探親。一時間,探親的人流如堤之決口,使海峽兩岸查人轉信、尋根問祖信件激增。

  中國紅十字會遵循組織宗旨和原則,幫助海峽兩岸同胞查人轉信成了義不容辭的任務。由于兩岸不通郵電,無法正常聯系,只能通過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駐東亞地區辦事處(當時設在香港)中轉。大量印有“紅十字”的規范的查人專用信函,源源不斷地流向對方。數以萬計的兩岸離散同胞因此取得了聯系,得以團聚,被人稱為“一件功德無量的事”。

  在兩岸關系日益發展的時候,時機已經成熟,海峽兩岸紅十字組織開始了彼此往來。

  19881012日,在廈門浯嶼海面,廈門市紅十字會將落水被救的國民黨軍隊士兵許志淞轉交臺灣紅十字組織,這是兩岸紅十字組織第一次直接接觸。

  1990416日,兩岸紅十字組織負責人第一次互通電話。應臺灣方面要求,中國紅十字會救助了在宜昌發病的臺胞劉鳳子女士。

  1990年五六月間,臺灣紅十字組織負責人徐亨、常松茂一行到大陸訪問。中國紅十字會副秘書長曲折與臺灣紅十字組織副秘書長常松茂進行了工作會談,達成了五項口頭協議:

  查人工作將開始直接聯系。臺胞來大陸和大陸民眾赴臺衍生的傷、病、亡及證件逾期等事宜,紅十字會應給予積極必要的協助。大陸紅十字會將繼續協助有關部門積極處理有關臺灣漁船海難事件;臺灣紅十字組織將積極向臺灣有關部門交涉,給予在臺灣沿海從事正常漁業生產的大陸漁民人道主義待遇。大陸民眾繼承在臺親屬遺產時,大陸公證機關出具的證明文件,經大陸紅十字會蓋章,臺灣有關地方法院方能認可;臺灣紅十字組織將向大陸提供臺灣律師公會名冊,供大陸民眾辦理遺產繼承事宜選擇律師時參考。在促進海峽兩岸雙向交流方面,兩岸紅十字組織將積極努力,爭取先行一步。

  19907月下旬,臺灣紅十字組織負責人陳長文、常松茂訪問北京等地,并商談了雙方舉辦紅十字冬夏令營有關事宜。

  這些往來為以后兩岸紅十字組織有效接觸商談奠定了基礎。(樂美真)

  兩起慘案:金門商談的近因

  1990722日凌晨,福建平潭縣澳前鎮光裕村漁民發現一艘擱淺漁船。登船后打開兩個被密封釘死的船艙,發現25具尸體。艙中惟一的幸存者林里城,也已奄奄一息,經全力搶救后脫險。林講述了這一慘案的經過。這艘漁船叫“閩平漁5540號”,是7月中旬到臺灣海域做生意時被抓扣的。721日下午,臺灣有關方面在宜蘭縣澳底,將陸續渡海入臺的大陸同胞用黑布蒙住雙眼,強行關進船艙,用六寸長的全新圓釘將船艙頂蓋釘死,并壓上木頭等重物。被關押的漁民擠蹲在一米來高、三米見方的船艙內,缺氧缺水,悶熱異常。他們用頭頂,用手砸,拼死欲打開艙蓋,但無濟于事,最后一個個痛苦地死去。林里城是偶然發現船艙隔板上有一個綠豆大的小孔,貼近呼吸才尚存一息。

  這起命案在臺灣曝光后,輿論大嘩。

  84日,中國紅十字會將新華社福州83日電的消息稿傳真給臺灣紅十字組織,并指出“這是一起嚴重違反人道主義的事件,請貴方幫助調查了解,并催促臺灣有關方面追查肇事人員”。

  86日,臺灣紅十字組織發來傳真,承認此案“引起此間朝野之嚴重關切”。

  87日,臺灣紅十字組織副秘書長常松茂代表秘書長陳長文打電話給中國紅十字會秘書長韓長林:建議今后在臺海中線交接遣返,具體問題可在第三地研究。這個電話是以后促成金門商談的一個最初的信號。

  88日,陳長文傳真給韓長林,稱“本會擬與有關單位協調,研究一套由本會參與大陸居民留置及遣返作業的方式,以昭公信,如貴會將來亦能配合派員洽借民用船只駛至海峽中線以西某一經雙方聯系之地點,接回為我方遣返之大陸船只,護送其返回大陸,當有助于人道精神之發揮、責任之厘清,避免誤會之發生,還望從優考慮惠復”。該傳真還表示,“此后我方經海上遣返大陸居民時,本會亦可能逐批提供名單,供貴會參處”。

  810日,韓長林發傳真給陳長文,告之“我們原則同意您提出的有關紅十字會今后參與人員遣返的建議,具體辦法待與有關部門研商后另告”。這個傳真是對最初的信號表示的一個積極的態度,預示兩岸紅十字組織有可能合作。

  然而,正在兩岸為25人慘案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又發生了另一起慘案。813日,臺灣海軍押送福建“閩平漁5202號”漁船駛回福建。在臺灣基隆港以北13海里處,軍艦與海船相撞,漁船斷裂翻覆,船上被遣返的50名福建人,有21人溺斃。

  46條人命含冤以歿,臺灣有關方面已如千夫所指。臺灣“中國統一聯盟”兩次發表聲明,呼吁當局廢棄“三不”陋規,與彼岸相關部門盡速接觸會商,針對海峽兩岸人民渡海往來事宜,簽訂明確規范,使臺、閩同胞皆有法可依,徹底防杜悲劇之重演。臺灣有關方面也感到事態嚴重,難辭其咎。在內外壓力下,臺灣方面開始通過各種渠道,尋求與大陸聯系商談的對象。權衡再三,最后還是找到紅十字會。

  (樂美真,時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交流局副局長,中國紅十字會理事,金門商談親歷者之一。以上兩文節選自《縱橫》雜志200704期《〈金門協議〉簽訂的臺前幕后》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