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不见久久见中文字幕免费|五月天婷|日韩av综合网站|男倌被各种玉势开菊男男

人道 · 博愛 · 奉獻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郭長江遞交4提案關注行業發展

分享到:

    3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郭長江向大會遞交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公益慈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幾點建議》《關于加快推進〈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訂工作的建議》《關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推廣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的建議》等4份提案。這是郭長江第九次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參加“兩會”并遞交提案。

  會議期間,本報記者對郭長江進行了采訪,深入了解了提案相關情況。

  加強公益慈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

  適應公益慈善事業新一輪發展需要

  郭長江首先提起遞交的“關于加強公益慈善領域人才隊伍建設”的建議。

  他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特別是今年,備受矚目的《慈善法》即將出臺,將會引發我國公益慈善事業新一輪大發展、大繁榮。然而,由于目前我國公益行業人才的薪酬待遇、晉升空間、培訓及能力提升體系等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導致人才流失嚴重,阻礙了我國公益行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郭長江指出,調查顯示,離開公益組織的人中,高達37.5%的人選擇去企業工作。進一步研究發現,家庭原因、薪酬水平低和有更好的發展機會是導致公益人才流失的三大原因。除了薪酬較低外,最讓從業者不滿意的是,公益組織未能提供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這種不確定性使他們體驗到了更多的不安全感”。

  “人才問題已成為公益行業急需解決的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郭長江認為,壯大公益慈善組織的規模,提升公益行業的整體實力,引導公眾加深對公益的認知度,是解決公益人才困局的核心所在。

  基于此,他向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民政部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完善公益行業收入保障制度,維護從業者職業尊嚴。在法律層面加強對公益從業者的薪資待遇保障,調整政府采購及相關財稅政策,真正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公益組織發展。

  二是健全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強化公益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建立健全以公益從業人員職稱評定、信用記錄、社會保險等為主要內容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制定社會組織人才落戶、住房、子女人學等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參與公益事業。

  三是建立公益事業教育培訓體系,提升從業者綜合素養。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開設相關理論課程和專業學位,加快培養公益組織發展急需的理論研究、高級管理、項目實施、專業服務和宣傳推廣等各類專業人才;加強公益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不斷豐富慈善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四是營造良好社會環境,提升公益領域就業貢獻率。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牽頭,會同民政部門研究制定相關公益組織就業引導政策,提高公益領域就業總體容量,提升公益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效能。

  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

  今年是郭長江首次對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建議。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老齡人口年均增長約1000萬,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年均增長100萬以上。預計到2035年,我國老年人口總數將達4億人左右,將超過總人口的20%,進入人口老齡化高峰階段。

  “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態勢十分嚴峻;另一方面,我國養老服務供給遠遠不能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嚴峻的增長形勢,平均每千名老人僅擁有27張養老床位的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

  郭長江說,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應對老齡化行動”。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對加強老齡工作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重大政策制度,及時、科學、綜合應對人口老齡化”。

  “應對人口老齡化、做好養老服務工作是一項涉及多領域、多層面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積極參與,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的積極作用。”郭長江說。

  除對民政部、國家老齡委等部門提出加強對失能老人群體的關注和支持、加強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具體建議外,郭長江重點向記者闡述了發揮社會組織在參與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中積極作用的主張。

  他建議,號召社會組織承擔起公益養老的主體責任,在政府發揮養老服務“托底”作用的同時,為市場化養老產業“保駕護航”;引導社會組織協助政府部門積極探索和建立養老服務標準體系,從而規范養老服務行為,提高養老服務質量,促進養老服務業持續健康發展;鼓勵社會組織積極推動智能化養老,讓現代技術造福老年人生活,形成“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養老服務。

  加快推進相關條例修訂

  適應人體器官捐獻新形勢

  繼去年提出“關于修訂《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簡稱“條例”),適應人體器官捐獻移植工作新形勢”的建議后,今年,郭長江進一步提出加快推進“條例”修訂工作的建議。

  郭長江介紹,20103月開展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以來,由中國紅十字會參與的器官捐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20127月,經中央編辦批準成立“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后(該提案在郭長江擔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時提出),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大力支持下,中國紅十字會在人體器官捐獻領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顯著成績,使我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工作體系得以基本建立。

  郭長江給記者擺出一組數據:截至201624日,全國共實現器官捐獻6238例,救治器官衰竭患者16827名,已有65911人自愿報名成為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者,每百萬人口捐獻率從最初的0.03上升到4.5。此外,已有8個省份成立了隸屬省級紅十字會的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并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可以說,這項工作徹底改變了我國多年來嚴重依賴死刑犯器官的狀況,大大改善了我國在器官移植領域的國際形象。”

  “實際工作快速發展,相關法規卻嚴重滯后。”郭長江介紹,2007年出臺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與紅十字會目前承擔的實際任務嚴重不符,已不能適應當前工作需要,嚴重影響了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深入開展。

  他建議,通過修訂“條例”,進一步確立中國紅十字會在器官捐獻與移植領域的地位、職責、保障和監督,夯實依法治會、依法履責的法制基礎;通過完善“條例”中人體器官捐獻相關內容,規范器官捐獻工作流程,確保人體器官捐獻工作有法可依。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

  推廣使用自動體外除顫器

  自動體外除顫器(簡稱“AED”)是一種用于搶救快速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猝死的常用設備。統計數據顯示,心源性猝死占心血管病死亡總數的50%以上,全球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約300萬例,我國約55萬例。國外,心源性猝死搶救成功率,美國約5%,歐洲約1%;我國小于1%,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究其原因,AED的推廣使用率不高占很大比重。”郭長江說。

  他告訴記者,目前很多國家或地區已立法規定,在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配備AED,并通過紅十字會等社會組織開展相應培訓。

  “目前,在我國卻處于‘沒的用’‘沒人會用’‘沒人敢用’的‘三無‘狀態。”郭長江表示。

  為提高我國心源性猝死患者搶救成功率,參照國際相關經驗和做法,郭長江從三個方面向國務院法制辦和國家衛計委提出具體建議。

  一是制定和修訂相關法律,支持公眾使用AED。在機場、車站、商場、體育場館、影劇院等公共場所配置AED,規定在緊急情況下,經培訓的非醫務人員可以使用AED進行急救;按照操作規范進行急救出現意外,救護者不承擔法律責任。

  二是發揮紅十字會開展群眾性救護培訓的優勢,大力開展AED和心肺復蘇的普及性培訓,使更多人掌握AED使用方法。

  三是調動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廣普及AED。通過政府財政投入、社會捐贈、商業運作等多種渠道解決配置AED的經費問題,與安置單位和生產企業明確責任,保證AED日常維護和正常運轉;并制定相關政策,對使用AED施救的群眾予以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