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基會攜手騰訊推出“救命地圖” 開手機“掃一掃”,就能找到附近“AED”
急救人員演示AED使用方法 付春來/攝
隨著我國院前急救體系的逐步完善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如何利用“互聯網+”挽救更多生命,成為急救與互聯網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12月15日,騰訊公司與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數據合作伙伴遠盟康健、第一反應、心喚醒基金,共同發布“AED地圖”服務,用“互聯網+”的創新力量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
AED(自動除顫器)是一種急救設備,能夠幫助心臟驟停、心室顫動的病人恢復心律,被稱為“救命神器”。目前,我國心臟性猝死人數每年高達約54萬,平均每天1500人死于心臟驟停。為了能在第一時間對突發心臟猝停的患者實施救助,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均已在機場、廣場等公共場所配置AED自動體外除顫器。設備雖然有了但如果不能在緊急情況下及時找到這些“救命神器”,反而讓AED成為擺設,不僅耽誤救治病人,更是極大的浪費。
“‘AED地圖’通過‘互聯網+’地理位置信息技術賦能急病救治,既最大化利用了電子地圖的精準與便捷,又提升了現有急救資源的利用效率。”騰訊互聯網+合作事業部戰略總經理張巍介紹,在第一期合作中,“AED地圖”將全面覆蓋上海與深圳兩個城市。上海市民可通過微信、手機QQ、手機QQ瀏覽器的“城市服務”,深圳市民可在手機QQ和手機QQ瀏覽器上的“城市服務”,快速查找附近的AED急救設備。未來,隨著數據量的逐漸豐富,全國主要城市將陸續上線這項服務。
“經過近三十年發展,我國已形成了較完善的醫療急救體系。急救的概念也已經被公眾熟知。但隨著我國心臟性猝死人數的增多,建立和完善AED急救網絡并向公眾普及急救知識已刻不容緩。”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認為,社會需求迫切需要急救行業引入“互聯網+”力量,優化急救資源的利用方式和工作模式,促進醫療產業的改革和發展。
中國衛生信息學會副會長鄭宏稱,“互聯網+”正為包括醫療行業在內的傳統領域注入新的力量。“‘互聯網+’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極大地提升了醫療健康行業的信息化水平。‘AED地圖’的發布更讓大家看到了‘互聯網+急救’的發展方向,為更多患者帶來了康復的曙光和希望。”
據悉,此次“AED地圖”的發布只是“互聯網+急救”邁出的第一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還將與騰訊互聯網+合作事業部一同探索急救志愿者、醫療急救包、120救護車等的查詢服務,依托騰訊在云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技術與產品優勢,通過將精準的地圖位置納入醫療急救體系,探索構建立體化的城市院前急救信息系統。深圳市急救中心、上海市急救中心也將參與其中,給予全方位支持。
“AED地圖”上線后,騰訊還將聯合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探索建立持證急救志愿者、應急急救設備、專業救護力量的共享信息平臺,構建立體化城市院前急救信息系統。同時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加入“互聯網+急救”平臺,為急癥患者爭取更多的救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