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紅十字會系統馳援川渝洪澇災區
7月以來,四川省、重慶市遭受洪澇災害,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四川省、重慶市紅十字會系統迅速啟動應急響應,向災區調撥救災物資,并派出工作人員赴災區開展救災工作。
總會及時調撥物資
7月初,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啟動四級應急響應,根據災區需求,自中國紅十字會成都備災救災中心調撥總價值62.242萬元的物資,包括夾克衫3000件、毛巾被2000床、棉被2000床、賑濟家庭包1000個,分配給災情較重的眉山、廣元、德陽、雅安、南充等地,用于支持當地紅十字會開展災害救助工作。
7月7日第二輪降雨后,四川省洪澇災情繼續擴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再次調撥救災物資,包括夾克衫5000件、賑濟家庭包2000個、單帳篷100頂。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從成都備災救災中心緊急調撥2000個家庭箱用于救災,并派出工作人員赴四川指導災區紅十字會開展救災工作。澳門紅十字會也緊急援助500個家庭包。
四川紅會迅速行動
洪災襲來,四川省紅十字會系統迅速行動,全力抗災。
7月11日上午,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人道救災專項基金聯合新萬匯國際教育基金、成都善行家志愿者保障中心、成都公益慈善聯合會救災委員會,正式啟動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災害聯動應急響應,為參與一線救災救援的紅十字志愿者提供免費意外保險保障服務,助力全省防汛工作。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和成都善行家志愿者保障中心將聯合通過保障平臺,為前往災區參與救災的紅十字志愿者免費提供個人意外保險。各市州紅十字會和紅十字應急救援隊可直接與四川省紅十字基金會聯系,登記志愿者信息,領取免費保險。
7月10日至11日,成都市發生區域性暴雨天氣,多地出現汛情。受災地區縣紅十字會主動對接當地政府應急辦和民政部門了解災情,積極參與防洪救災、隱患排查、慰問受災群眾等工作,并為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成都市紅十字會結合近期雨情汛情,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向公眾傳播暴雨洪澇災害中的自救互救知識,提升群眾防災避險能力。截至目前,瀏覽量已達1.66萬人次。
青白江區紅十字會緊急安排部署,召集全體干部職工召開防汛應急工作會,隨后奔赴現場投入防災救災工作。7月12日上午,青白江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張茂萍帶領紅十字會黨員干部及志愿者趕赴受災地區慰問群眾。
此外,溫江區、彭州市等地紅十字會也組織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到受災現場查看災情,協助當地做好群眾疏散和安置工作。
德陽市調撥了首批抗洪救災物資,包括20頂帳篷、100個夏季家庭箱,目前該批物資已送達受災較重的中江縣青市鄉,發放到轉移安置群眾手中。
綿竹地區普降暴雨,綿竹城區、各鄉鎮不同程度受災。綿竹市紅十字會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通知綿竹各基層紅十字會收集各轄區災情,同時派出兩個工作組赴各鄉鎮實地查看災情,及時轉移1115人,集中安置群眾197人,并通過中國紅十字會災害管理系統向上級紅十字會上報受災情況。
中江縣紅十字會安排工作人員赴受災嚴重的地區查看災情,并組織人員將救災物資送往災情較重的回龍鎮。
廣元市紅十字會召開干部職工會議,安排部署防汛救災相關工作。強化值班值守,嚴格堅持24小時輪流值班制,落實責任,認真做好應對災害的各項準備工作,安排專人收集縣區災情,并向上級紅十字會報告。目前已向總會、省紅十字會爭取救災物資夾克衫800件、毛巾被500床、棉被500床、家庭包200個。
7月12日,利州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閆芳帶領全體干部職工到“雙報到”社區——建設路社區和幫扶的赤化鎮張公村、赤化村開展防洪防汛安全檢查和抗洪搶險工作。區紅十字會向上級紅十字會爭取涼被、毛毯、衣服并自籌了大米、食用油等救災物質,第一時間發放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及因洪澇災害受損的困難群眾手中,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朝天區紅十字會嚴格堅持24小時輪流值班制,落實責任,認真做好應對災害的各項準備。區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帶領駐村第一書記、幫扶隊員到幫扶村查看災情,幫助當地開展防災救災工作。
7月12日,青川縣紅十字會全體干部職工深入板橋鄉上壩社區、新埝和鐵爐村,查看沿途村道、連戶路等基礎設施損毀情況,指導村民抗災自救,并與鄉村搶險突擊隊員一道,在受災較重的鐵爐村廟灣社幫助村民排除險情。
重慶7900余群眾受助
重慶市洪災同樣牽動人心。今年以來,重慶市已發生7次區域性強降雨過程,長江、嘉陵江、涪江等6條江河出現超警戒或超保證水位洪水,洪澇災害與往年同期相比偏重。
7月13日,重慶市紅十字會從市民政局收集到“7·12洪澇災情”后,立即將災情與需求上報至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總會啟動四級應急響應,根據災區需求,從重慶市紅十字會備災中心調撥夾克衫2000件,賑濟家庭包500個,毛巾被4000床,折疊床100張,物資價值共計44.021萬元,用于支持當地紅十字會開展災害救助工作。
7月13日,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救災物資抵達重慶。重慶市紅十字會根據災情,及時將物資分配給受災最嚴重的合川區、潼南區、銅梁區。該批物資將使重慶市7900余名災區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